原创先锋时装:别人在圈钱,而我在自嗨

时尚 2025-06-22 12 0
                                「“除了我,没人能复制”的高傲 」   先锋时装,这个在时装界如金字塔般又隐秘的存在,大师级的先锋派时装可以追溯至90年代,比如大家熟知的CCP,Martin Margiela,Helmut Lang;比如Chanel的第一条小黑裙诞生时,解放女性身体,对于那个年代来说,那也是先锋的一种诠释。   前卫的、创造性的、那种除了我没人再能复制的高傲,几十年过去,先锋派时装仍然有着坚守的阵地,大多不与传统媒体联系,也不通过时装周体系,甚至有部分品牌拒绝互联网销售,只通过线下零售终端。虽然有些成为主流商业派如rick owens,但也有如Geoffrey B. Small仍坚持着几十年如一的精湛工艺。   Geoffrey B. Small                  Geoffrey B. Small 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能在巴黎开时装秀的美国设计师,从1979年北美最大的设计比赛夺冠后开始进入服装行业。Geoffrey是公认的世界级具有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时尚先锋,他以超高品质的纯手工制造工艺和可持续环保设计,影响了整个服装行业,他让人开始意识“快时尚”的飞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对第三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不公平待遇等时尚产业不能不面对的深刻话题。   先锋时装的   主要特征?   ​      1,面料上新奇的处理手法,稀奇古怪的原材料,或是高端到极致的原材料;   2,充满强烈个性的剪裁;   3,100%纯手工制作,拒绝流水线产品;   4,从不走秀,从不做任何广告宣传,从不接受任何商业采访;   5,购买渠道极其有限;   先锋气质   在一个品牌作品中的体现   是永恒的吗?   纵使强如Martin Margiela,最后也不得不低头于商业化大潮,唯一在基本主流化的MMM品牌中保留下来的0号线(Artisanal系列)这样一块小小的先锋阵地,也在他本人退隐之后面目全非不堪回首。纵使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曾经对时装体系发起挑战并风靡世界,但如今一系列联名和支线贯穿品牌,并不是说不好,只是如今的作品很难全部算是先锋时尚了。   所以,先锋也许不是永恒的,是依托时间和环境的挑战主流的模式,但无论是否被体制化,其中的先锋精神却是永恒的。      ​            「每一个个体之内都应该产生一种革命」      如果要讲起先锋时装,那必然首先要说到在弗拉芒闪耀的时尚圣地——安特卫普学院。没有它,就没有先锋代表六君子,没有raf simons,也没有崛起的比利时时尚。         1963年,安特卫普艺术学院建立时装与戏剧服装科,在几年内,比起传统时装品牌,学生们对于Thierry Mugler、Andre Courreges等先锋派设计师有着强烈兴趣,此外安特卫普还设有先锋派艺术画廊wide white space,在纽约激浪派运动以及朋克街头文化的融合中,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热情。而安特卫普六君子在1981发表毕业秀后成为第一代获得行业和媒体认可的设计师,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学院高强度的课程外,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分析”和“自省”。   时装教育总是教人往外看,但在安特卫普里认为时尚是非常私人的东西,就像写作一样,外在的东西被内在化,最终在非常个性化的声音中被表达出来。而这便是先锋时装最本质的特点——服装设计可以被看做个性和信仰的艺术表现形式,整个作品看起来就像是自传性的艺术作品。      time ▪ 时间   「 潮流是一个圈,但是先锋时装不在这个圈里面 」   在先锋时装中有两种,一种是实验性地、创造性地开辟新的东西,另一种是回溯本源,回到衣服本身。负责的说,当代主流时装设计的很多创意元素可能都来自先锋时装圈,被“借鉴”或是“改良”后落在你的着装上。   如果说先锋时装只属于一个特定时代里挑战性的引领者,那工匠先锋则是其中更值得尊敬的领域。工匠派先锋这个范围内我觉得目前为止可以称得上是大师的设计师只有4个:在时装史上开创了Artisanal Line的Martin Margiela、堪称Artisanal Line黄埔军校的Carpe Diem品牌创始人Maurizio Altieri、实验主义大师Carol Christian Poell、以及成名最晚的Paul Harnden。   ​         (记录Paul Harnden合作工坊织布过程的片子)      他几乎不接受采访,不用email,更不要说社交媒体,官方网站也没弄网页尺寸适配这回事,就躲在英国小城布莱顿海边的一个小破工作室里,手工做衣服、做鞋子,还用棉、麻、皮革这些纯自然材料,用密针和水洗缩皱做出陈旧、厚重的感觉。他的鞋楦和衣服版型都来自维多利亚时代,整体来说他的风格绝对是对维多利亚时代和美国南北战争时代服饰的创造性复刻。他的衣服就像你父母穿了一辈子又能再让你穿一生,构思设计的时候更注重服装的功能性和恒定性。         然而Paul Harnden不是单纯的“古着款”,反而是未来性的。他的未来主义是一种混合过去与将来、游离于时间之外的先锋感。Margiela与Poell以反时尚出名,但说到底反时尚也是时尚的一种;而在Paul Harnden心中根本就没有时尚这个概念,只是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做自己擅长做的东西。   要说与时尚界唯一的关联,那就是川久保玲了:10多年前Paul Harnden为CDG设计鞋和夹克,而川久保玲在日本的零售店很多年前也开始售卖PH的产品并表示paul是他最敬佩的时装设计师之一。      因为PH和CDG关系很好,去参加了个CDG主办的展览,但是这5个模特拒绝了所有的拍照邀请,只在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背影,这张也成了十分珍贵的关于PH的图像。   body ▪ 身体   「 人穿衣而不是衣穿人 」            1997年川久保玲“隆”与“肿”系列强调不刻意追求女人身体曲线,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一笔。对后世设计师的许多设计元素都给予了极大的灵感启发。         Jaquemus J.W.Anderson            Rei Kawakubo 和Yohji Yamamoto,八十年代在巴黎一阵唏嘘中问世,大大冲击了由西方孕育的时尚规则。前者是对原有体系的“破”,后者算是对原有体系的“新”。他们重新定义了衣服之于人体的意义,打破固有的衣服形态,也对现有的美学标准提出了质疑。并不拘泥于服装缝制的传统,以自我以及前卫激进的服装哲学带来这些具有真正力量,感人的作品。   label ▪ 标签   「 回归本质来反抗时尚的虚荣 」   时尚,对于不同的人说定义不一样,对于大众来说,衣着里的时尚度和流行的追逐是一种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所以如今各大品牌越来越logo化无非是一种迎合。但先锋派时装的成衣并不喜欢强加logo来让其品牌化,这并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回归本质来反抗时尚的虚荣。            Maison Margiela,早期的它是先锋设计的鼻祖,是真正热爱时装文化的人不断探究的对象。            一方白布被四个针脚简单的缝在衣服上,没有任何明显标志的暴露,旗帜鲜明的反对当时时尚界涌起的logo热潮。团队在接受采访时甚至提到四针脚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能被轻松地剪去,让成衣无logo化。这样着装者可以直接与衣服的形式和能量交流而不会被标签所束缚和掩盖。      ——独家探店先锋买手店ZOVIN                  在如今的买手店行业中,只做先锋品牌的同样少之又少,而为了在线下真正感受先锋品牌的手工艺,我们在深圳找到了ZOVIN。主理人ZOVIN WU也是一名资深的先锋时装爱好者,比起奢侈品玩家的“体现身价”,像他这样的先锋玩家更在意自我取悦。            店铺产品除了paul harnden,GBS,m.a+等大师级工匠品牌外,同时还惊喜地看到中国优秀先锋品牌UMA WANG和ZIGGY CHEN。在店员对每个品牌背后时装文化的讲解下我们近距离感知细节,每一个有诚意的先锋品牌,都不会有滥竽充数的款式。                  所以,在先锋时装界对真正有态度的新生力量接纳度很高,对于其消费者而言也只会为设计买单,这也许是另一种“身价”的认同,但这份认同感来自对衣着的极致追求和一份生活态度。               对话主理人Zovin Wu      Q: 可以谈一下成立zovin的初衷吗?   A:以前在日本留学,我接触这些品牌有十几年的时间吧,这家店是以我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所以我是希望能更多遵从自己将我真正热爱的东西呈现出来。   Q:你有没有最喜欢的品牌?   A:我的品位很独一,整个圈子都知道我喜欢paul harnden。其实开这家店,很多设计师都笑我,你无非就是想把这个品牌带入中国。         Q:店铺中心位置有放一些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是有推广国内先锋品牌的想法是吗?   A:对的,这也是我的另一个初衷吧。目前国内买手店能同时有UMA WANG和ZIGGY CHEN应该不超过三家,ZIGGY为人比较低调也没做什么宣传,但是他的做工可以说是世界顶级水准;然后UMA的廓形和色彩运用都是值得让大家去知道的。另外其他一些国内优秀品牌也正在洽谈中,能将他们推广出去也是店铺的一个宗旨吧。      Q:你是怎么理解先锋时装的?   A:某一程度,先锋这个词只是一个概念,不是一种风格。比如90年代先锋代表Helmut lang所创造的新颖设计在现在很多服装设计中被引用,当时的“先锋概念”现在也许在很多被大众接受的设计中体现。   Q:你觉得一些先锋品牌比如GUIDI越来越商业化,是好还是坏?   A:近两年这个品牌在中国的爆红,少不了网红kol以及明星的推动,但是我不认为其先锋气质和商业化是矛盾的,这是一个被大众认可的一种趋势,而且我不认为先锋这个概念会是永恒的,因为到某个节点大众终会去接受。      Q:如何获取个人喜好和市场之间的平衡?   A:如果将其当做一门生意,你尽可以去入驻更多kol爆款,但那样就会把个人品味和品牌价值做窄。首先客人想要的要尽量去满足,但不能为了流行的趋势去掩盖我们原本的初衷。在每次时装周出发前都会提前根据客人需求以及店内出发点为基础做好货品比例大致分配,   不仅要有自己的特色也要适当迎合大众,这样才能在一个商业传播体系中做成功,也才能支撑自己去传递我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Q:你觉得先锋时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A:这也要看每个人的看待方式吧。先锋时尚不存在logo,也不存在所谓的潮流趋势,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概念——应该是人穿衣而不是衣服穿人。在我的观念里,这些品牌已经是over-fashion,一直在坚持自己的固有特色。现在潮流是一个圈,流行什么大家就穿什么,但是这些先锋时装不在这个圈里。当然现在大家有喜欢的潮流,也并不是不好,每个人追求的点不一样。   所谓的先锋,就是走先一步去尝试更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在研发过程中,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些先锋派设计师都是集中在做一件事情,专注着去如何把控好的面料,如何把他们理解到的更新的一些概念融入到衣服里面,随着时间推移,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也能起到一个启示作用吧。      客观看待的话,先锋时装不是神物,它也是商品,艺术和商业的矛盾性在这里同样存在,然而它带给整个时装界的意义是不可否定的。沉浮的时装史中,每一个时代,先锋者的贡献都不可抹灭,他们带给了我们最新最酷的创意和设计,在logo党和奢侈品时装占据大半天下的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片新的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