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奢侈品”历经千百年,依然惊艳全世界

时尚 2025-06-19 17 0
 导读 “一切美善之极,未可宣言。”中国物件上散发出来的精致美感与宁静的超然,是最高境界的奢华。古代工艺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那些朱红、明黄、粉紫等中国色彩,那些玄妙的纹理与东方宫廷的式样,那些巧夺天工的手艺,足以惊艳全世界! 除去对这些奢华工艺的一声赞叹外,对于古代的奢侈品,你又了解多少? 下面云顶星战精英会带你来看看中国古代宫廷中的奢侈品: 花丝镶嵌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 花丝镶嵌托盏 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将贵重的金银通过压条抽成发丝一般细的丝,弯曲勾勒成各种造型,镶嵌以玛瑙、翠羽和各色红蓝宝石。 花丝工艺的基本技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这八种技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次序上的搭配。 从春秋时期的金银错到今天的燕京八绝,花丝镶嵌从来都是珠宝最顶级的工艺,无出其右。因工艺繁复、用料名贵,多用于皇室用品。 乾隆金瓯永固杯(明) 清代乾隆年间的金瓯永固杯,夯实的金花蔓延在整个杯身,每一朵精心錾刻出的花蕊里,吐露着各色珠宝,它比明代任何一个花丝镶嵌作品都显得足金足贵。具当朝历史记录,它寓意着国土的完整与国家的繁荣。 复刻品 · 累丝银镀金花瓶(清) 康乾盛世,清代国力到达顶峰,对于工艺的追求也繁盛得令人发指。其最巅峰的花丝镶嵌作品,是一樽累丝花瓶。它不同于瓷瓶,有方、有圆,它是一樽粗丝与细丝相互搭配的花瓶。据史料记载,光这一个花瓶,就花去了十多位工匠足足半年的时间。 花丝镶嵌可应用在多种类别的饰品上,也可用作陈设类和实用品类 花丝镶嵌是金与火的艺术,是古代皇家珍宝,也是它用最为精细的工艺,加上最为珍贵的宝石,将金银的美感推向了极致。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漆镶嵌 金漆镶嵌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再添花的艺术。所谓“金”,指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黄金,包括金片、金箔、金粉;所谓“漆”,也就是传统天然大漆;所谓“镶嵌”,则是指将各种天然软硬质玉石、兽骨、牛角雕镂成人物、花鸟、山石、楼台等图案,镶嵌于漆胎之上。 这是金漆镶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柏德元所下的定义。简言之,金漆镶嵌就是在“金漆”之上,再施以各种“镶嵌”工艺。可以想见,以如此工艺制作出的漆器一定是千姿百媚,繁复异常,有着鲜明的宫廷审美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金漆镶嵌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彩绘、雕填、刻灰、镶嵌等四大核心工艺。 金漆镶嵌主要有车马、仪仗、皇家器具、屏风、牌匾、桌椅和盘盒等上千个种类。所表现出的珠光宝气、雍容华贵,体现了皇家的大气,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的工艺精品。 景泰蓝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大致分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7道,小的流程共有108道。而每一道小流程,又分为很多个细节,相当耗费人力心力,无处不体现皇家的尊严和奢华,因而,古时有“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 景泰蓝中的“景泰”,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的年号。景泰年间的蓝釉料突破性地发明了天蓝、钴蓝、宝蓝,且多用蓝色作底色,显得清雅高贵、沉着大方。如此一来,虽非景泰首创,这种器具却在之后统一被称为“景泰蓝”。 明清两代,景泰蓝在宫廷皇族中兴盛了三四百年,是两朝帝王专享的御用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 数古历今,中国足以承载礼之高度的国宝重器,也唯有玉、瓷、锦、剑和景泰蓝这几种,而其中又以质沉、色艳、艺绝的国宝景泰蓝为尊。 情感的核心是传递,文化的核心是传承。景泰蓝,这一融合中华传统工艺精髓和西方珐琅绝美色彩的尊贵艺术品,承载着的,正是我国几千年来友善亲邻、共荣同兴的价值理念和情感! 玉雕 在玉雕漫长的发展史中,明清初期,玉器开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为中心。 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来到北京,形成了集两家之长,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无论是从制作流程、器物造型还是构思设计,都体现出一种特有的皇家风范和文化气息。 京作派也称宫廷派,发端于西安,后迁移到北京,到明代时期最为鼎盛,以宫廷风格为主,大气、华贵、稳重、雄浑。简约中透着稳重,雄厚中体现皇家风范,气度中流露出对国学传统的一脉相承。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别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那般美,那般独具魅力。而历代玉雕师也都传承着“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行规。 漆雕 雕漆工艺,将把漆的优良特性与古老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剔彩龙纹海棠盒 始于汉、唐、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与景泰蓝、牙雕、玉雕并称“北京四大特种工艺品”,而雕漆尤显皇家气派,高贵典雅。雕漆是中国独有的东方瑰宝和艺术精华。

中国古代“奢侈品”历经千百年,依然惊艳全世界

剔红窝角盘 雕漆制作,从设计、胎胚、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铜口、作里抛光、配木座纸盒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雕漆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制成,必须由许多手工艺人经过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 清乾隆 剔红三清茶御题诗碗 一般说来,一件普通的雕漆成品的制成,至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稍微高档和精细的雕漆艺术品,则需要一年左右,而一件雕漆珍品,至少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清中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如屏风、几踏、桌椅,小到瓶、罐、盒、盘乃至日常摆设,应有尽有。这一时期的雕漆作品构图严谨,雕工精细,图案繁缛,工艺复杂,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柔丽的艺术风格。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转型、生产周期长、投资大及管理体制变化等原因,雕漆行业发生萎缩。真正的手工雕漆品越来越少,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怎样让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宫毯 宫毯,是富有北京地域特色和宫廷特色的手工艺制品,起源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宫毯也就由此得名。 自元代始,各代帝王在宫毯的使用、铺设、织造、配色、图案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对宫毯的要求渗透在毯中的每一个细节,原料、染色、大小、数量,毯用在哪座宫殿、哪个位置,往往都要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 金秋 鲜花毯 宫毯的制作分为设计、编织、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北京宫毯,尊贵典雅、构图精美、配色鲜亮、立体凹凸的剪裁极富层次感,样式千变万化。就其材质划分,北京宫毯有丝毯、绒毯和盘金毯。但其中最能体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皇家风范的,就非“盘金毯”莫属了。 盘金丝毯 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国务院又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绣 京绣,亦称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专门为帝王亲贵服务的皇家刺绣,可谓“聚缛细腻而不乱,鲜艳富丽而不俗”,曾一度名满天下。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国志》中记载,当时的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名噪一时。而宫廷绣就是因辽在燕京设立绣院而诞生的,主要是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 明代 · 灵仙祝寿图经皮(洒线绣) 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 明代 · 黄缎洒线绣金龙花卉纹吉服袍料(洒线绣) 到清代,宫中特设“绣花局”。融合了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特别是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著称。 清晚期 · 平金打籽绣三多牡丹花蝶纹云肩 京绣最大特点是用料华贵,不惜工本。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为面料,而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大量使用金、银、珍珠、孔雀羽毛等名贵材料。有的绣品关键部位甚至缀有玛瑙、翡翠等宝石。宫廷绣品充分体现了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雍容高贵的皇家气派和尊严。 清代 · 群仙祝寿图 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汉族传统宫廷手工艺,京绣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人们希冀这具有皇家气派的传统手工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狮子滚绣球 盘金绣正龙 中国古代工艺品历经千百年的流传,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项一手工艺绝活,都显示着手艺人的慧心巧手,也见证着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云顶星战精英会认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和关注并保护传统手工艺,是每个中华儿女在当下时代必要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