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分析|​奢侈品假货风靡,消费者容忍度不降反升?

腕表 2025-06-20 13 0
 如何有效遏制假冒伪劣商品所引发的市场生态乱象,同时维护消费者权益并保障品牌利益,一直是品牌方亟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趋势分析|​奢侈品假货风靡,消费者容忍度不降反升?

Entrupy Inc. 作为一家与多家全球领先的奢侈品牌建立合作关系的人工智能认证解决方案提供商,为这些品牌提供商品真伪鉴定服务。合作品牌包括 Prada 、Givenchy、Chloe、Dior、Chanel、Celine、Goyard、Valentino、Burberry、Fendi 和 Gucci 等。此外,Entrupy 每年均会发布《假货现状》报告,旨在纠正公众对假货问题的错误认知,并践行其保护消费者权益及提升公众教育水平的使命。升消费者教育水平的使命。 Entrupy 首席执行官 Vidyuth Srinivasan 表示,“当前社会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容忍度逐渐提高,这一现象已趋于主流化。这促使 Entrupy 更加全力以赴,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并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Entrupy 的数据显示,去年 91.6% 的测试商品被鉴定为真品,另有 8.4% 的商品未通过进一步验证。报告作者指出,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生态的变迁、消费者行为模式、以及不断演变的转售市场格局。 Entrupy 的研究表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完全免受假冒商品的影响。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美洲地区占据了 Entrupy 所有假冒商品提交量的 47%。2024年,该地区的商品真伪鉴定总金额达到 7.72 亿美元,而未识别商品的提交金额为 6800 万美元。相比之下,亚太地区占据了 42%,同年商品真伪鉴定总金额为 7.66 亿美元,未识别商品的提交金额为 6400 万美元。欧洲和中东地区则占据了 11%,2024 年商品真伪鉴定总金额为 2.27 亿美元,未识别商品的提交金额为 2200 万美元。 Vidyuth Srinivasan 进一步指出,“假冒商品的总体数量并未出现下降趋势。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且目前尚无任何减缓的迹象。若要遏制假货市场与正品市场之间的差距扩大,我们必须采取更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措施。” 根据未识别商品的总量统计,去年假冒商品数量最多的五个品牌分别为 Louis Vuitton、Prada、Gucci、Chanel 、Saint Laurent 。值得注意的是,Entrupy 的数据显示,提交验证的Gucci 包袋中假冒商品的总金额高达 12,190,340 美元;而 Chanel 的假冒商品总金额更是达到了 500,470,067 美元。具体而言,在美洲地区,假货数量最多的前三大品牌分别为 Louis Vuitton(8.7%)、Gucci(8.3%)和 Chanel(6.3%)。   根据各品牌提交的鉴定数据统计,假货风险最高的五个品牌依次为 Goyard、Prada、Givenchy、Loewe 和 Saint Laurent。其中,Goyard 以 18.4% 的假货率继续位居榜首,尤其是其 St. Louis Tote 系列成为主要仿冒对象。与此同时,Dior、Hermès 和 Celine 的未鉴定率较去年有所下降,已不再位列 Entrupy 统计的前五名榜单之中。   同时,在材料方面,被发现伪造次数最多的五种材质分别为 Prada 尼龙(21.3%)、 Louis Vuitton 皮革或特别系列材质(9.9%)、 Louis Vuitton 字母帆布(8.1%)、Gucci 皮革或特别系列材质(7%)以及 Chanel 小牛皮或小羊皮(6.7%)。   值得注意的是,Entrupy 指出,抄袭文化是驱动欺诈经济的重要因素。2024 年,“抄袭”相关标签在 TikTok 平台上的观看次数达到 63 亿次,该平台通过培育“抄袭狩猎”内容,将模仿文化推向主流,甚至使模仿行为被视为一种创新形式。 “这几乎是一种反抗行为,”Vidyuth Srinivasan 表示。“消费者实际上是在表达:‘这些价格和经济状况并不适合我,但我仍然希望获得我想要的商品。为什么我要剥夺自己的权利?’”   此外,Entrupy 的专家指出,沃尔玛以 30 美元销售的 Hermes 铂金包仿品标志着一个关键转折点:独家性与讽刺性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从沃尔玛‘铂金包’引发的病毒式讨论,到公众开始质疑知名零售商是否也在销售假货,这一现象表明了一场深刻的转变正在发生,”Vidyuth Srinivasan 充道。   Entrupy 进一步强调,从法律角度来看,仿冒品与假货之间的定义界限尚不明确,导致执法行动缺乏清晰性和一致性。与此同时,假货市场的运作已高度协调且交易化,其规模、复杂程度及影响力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假货购买中通过聊天机器人完成的比例也有所上升,目前占比已达 3 %。   此外,就退货欺诈经济而言,其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欺诈性退货行为以及相关索赔请求上。 2024 年,美国零售商因退货欺诈损失了 1030 亿美元,占所有退货金额的 15% 以上。此类骗局可能涉及多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掉包(购买真品后用假货替换并退货)、利用转售平台漏洞(将高质量假货退回目标转售平台)以及有组织犯罪团伙实施的批量虚假退货操作(通过虚假身份、骡子账户或自动化工具进行)。  WWD    撰文易辰  责编 Yalta Du